中國空壓機外交史
古人常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今天就聊聊我國的空壓機歷史。
早期“二校、二所”是培育壓縮機專業人才和全方位實施壓縮機專業研究的強大基地,也是精品壓縮機的主要源頭。壓縮機專業的教學、科研、外援歷史脈絡建國前,我國壓縮機制造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非常低下,生產基本上屬于簡單的仿制和修理。設備簡陋,產品品種少,沒有一家專業的制造廠,更談不上壓縮機制造業。建國后百廢待興,出于工業發展的需要,國家組織新建、合并改組了一批壓縮機專業廠,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壓縮機制造業。
但此時的壓縮機制造廠也還只能停留在仿制、修造階段,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盡快地培養出自己的壓縮機專門人才。
“二校、二所”從此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培育壓縮機專業人才和全方位實施壓縮機專業研究的強大基地,也是精品壓縮機的主要源頭。
“ 兩校 ” 指的是
西 交 大、華 中 大
▍西安交大能動學院壓縮機工程系
1955年,我國參照蘇聯的辦學經驗,在交通大學(上海)籌建成立了壓縮機專業學科,石華鑫先生(同濟)肩負創建重任。后1956年隨校遷至西安市。1957年后,該教研室長期由郁永章、楊紹侃先生領導。1960年,正式改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1957年,壓縮機專業(活塞和透平壓縮機)分別正式授課,從此,我國開始正規地培養自己的壓縮機專門人材,成為我國向壓縮機制造業輸送、培訓人材,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
如今,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壓縮機工程系已成為壓縮機行業影響力最大的院校和科研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1960年,原一機部在武漢機械學院設壓縮機專業,1970年并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 兩 所 ”
沈 氣 所、通 用 所
▍通用機械研究所
1956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管理局成立第一個部屬研究所—通用機械研究所,原沈氣廠總工藝師黃隆厚先生調入。
1958年改名為化工機械研究所;后與輕工機械研究所合并為化工與通用機械研究所;1959年,又正式改名為通用機械研究所,1969年搬遷至合肥。
該所設有流體機械等專業研究組,其中第五研究室-包括壓縮機、冷凍機專業。到1965年發展到40余人,成為行業技術歸口單位和進行新產品研究的骨干力量。
▍沈陽氣體壓縮機研究所
1960年,一機部一三局與沈陽市機械局指示,由沈陽氣體壓縮機廠設計科和研究室合并成立了沈陽氣體壓縮機研究所,為部管二類所。
1965年,將沈陽空氣壓縮機研究所編印的《壓縮機技術》雜志被定為部級科技刊物。
1966年開始的 wg使全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沖擊,壓縮機行業也不例外。1969年“一局”撤消,沈陽氣體壓縮機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基本停止,1972年重新恢復工作。
▍蘇聯專家對我國壓縮機的技術指導
1957年,蘇聯專家沙夫拉為原一機部、化工部合辦的壓縮機短期訓練班授課;
1958年4月~1959年10月,蘇聯蘇姆市優龍芝機器制造廠壓縮機工藝專家列茲尼欽科到沈陽氣體壓縮機廠指導;
蘇聯專家謝列茲廖夫副教授1957年到西安,受聘于交通大學(西安)動力機械制造系壓縮機專業,為研究生導師。
1960年初~8月,蘇聯全蘇化工機械科學研究院列寧格勒分院大型壓縮機設計專家多勃隆列夫斯基到通用所,指導4D330型壓縮機設計組的工作。8月,因中蘇兩黨關系惡化,蘇方撤走專家,使這項工作夭折。
原國家人事部專家司副司長-馮姚平回憶:
“中蘇關系惡化,8月,蘇方撤走專家,4D330的設計工作夭折了。知道這個消息時,彼此都戀戀不舍。專家很無奈,他拿來許多圖紙,對我說,這些資料是他帶來參考的,本想以后留給我們,但現在不允許他們留下任何資料,所以,他說,你們趕快拿去復制。于是,我們和資料室全體動員連夜突擊描圖。”
中蘇蜜月期間,我國壓縮機制造業的起步得到前蘇聯的大力幫助。蘇聯專家的指導,對我國壓縮機技術的奠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外援-技術輸送
1952年至1954年間,蘇聯向沈陽氣體壓縮機廠提供了КСЭМ(1-6/7)、2СА8(1-10/8)、В-300-2К(1-40/8)等動力用空氣壓縮機的產品圖樣及技術文件,后來均進行了批量生產。并在后期成系列地引進了蘇聯的產品圖紙。
在整個60年代,我國空氣壓縮機的生產、制造一直沿襲蘇聯方法。在蘇聯停止援助之后,被迫走上了一條由仿制逐漸到自制的道路。
▍對外交流
50年代主要是蘇聯援助,蘇聯專家指導,而60年代有限的幾次商務性國外考察活動,涉及技術領域有限,比較膚淺。如:
1963年,我方派代表團赴意大利新比隆、瑞士蘇爾壽公司進行參察;
1964年,赴瑞典阿特拉斯公司考察;
中間的這個時期像真空一樣...
1979年,與奧地利賀爾碧格公司進行座談。
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加快了壓縮機行業的對外交流、技術引進的步伐。
▍技術引進
沈氣、上壓、北一通、錫壓、川壓、南壓、柳空、柳二空、蚌壓等單位成立了專門的技術引進專門機構。
南京壓縮機廠引進西德紹爾父子機器制造公司船用空氣壓縮機技術;
天津第二空壓機廠引進阿特拉斯公司排氣量1m³/min以下的全無油潤滑微型壓縮機系列產品共7個規格的制造技術;
無錫壓縮機廠引進了阿特拉斯公司螺桿壓縮機制造技術;
上海第二壓縮機廠引進英國海卓萬公司微型滑片壓縮機制造技術;
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引進了芝加哥風動工具(CP)公司單螺桿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
沈陽氣體壓縮機廠與瑞士阿瑞克咨詢工程公司簽定了往復活塞無潤滑壓縮機用填充聚四氟乙烯密封元件和非金屬刮油環的設計制造技術轉讓合同;
......
▍后記
我國壓縮機制造業經歷了建國初期的仿制,到自行設計制造。80年代后壓縮機制造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含裝備)、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結合我國國情進行了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隨著全球壓縮機制造產業的轉移,國際知名的壓縮機制造商紛紛到中國設廠,我國逐步演變成全球壓縮機的生產制造基地。
目前,我國已能夠設計、生產各類壓縮機,包括國民經濟重點項目所需的一些超高壓壓縮機和特殊氣體用壓縮機,形成了微型壓縮機、動力用壓縮機和工藝用壓縮機約500多種不同規格,近20種結構型式,30多種氣體介質的產品系列,某些產品的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采購:中國空壓機外交史
產品中心Product Center